(1782-1834)

近代第一位來華的新教宣教士;第一本基督教中譯聖經譯者,並編著第一本華英字典,開辦英華書院和中文活字印刷業務;這等重要的文字基礎工作,大大方便往後中國門戶開放時期,西方宣教士們在中國傳揚福音的工作。

  馬禮遜(Robert Morrison)出生於1782年,家中有五弟兄姊妹,他排行最小。馬禮遜的父親是蘇格蘭長老會的長老,因此馬禮遜在家中受嚴格的訓練,養成禱告和讀聖經的習慣。馬禮遜小小年紀就在工廠幫父親工作,每天從早上六點到八點。他自小體弱多病,經常頭痛。每當頭痛,他就禱告神。他特別喜歡閱讀和寫作,會比別人早起一小時,閱讀聖經和寫日記。馬禮遜不是特別聰明,但記憶力超群。十二歲時已能一字不漏地背誦詩篇119篇共176節經文。

 

  過了一段日子,馬禮遜讀到<<宣道雜誌>>裡有關外國宣教士的消息,他大受感動。經過多番掙扎後,他堅定地相信,神要使他成為一位宣教士。他要負起使命上戰場,為上帝打美好的仗。他在鶴士敦學院的兩年取得優異成績,得著升讀一流大學的難得機會。但感受外國傳教的逼切,毅然放棄升學,申請入讀高士坡傳教學院。

 

  有一日,院長將宣教通訊遞給馬禮遜,上面寫著莫士里牧師發出的呼籲「要迫切翻譯及印行中文聖經」。他認為要將聖經翻譯成東方人口最多那民族的文字。可惜,沒有人關心莫牧師的呼籲,唯獨馬禮遜。為了得到教會和宣教團體的支持,他四出尋找理據。結果,他在大英博物館發現一份中文文稿,題為中文四福音,是早在1737年天主教教士翻譯的。

 

  於是馬禮遜仔細研究那份中文稿件,有感而發:「中國人說我們的文字像『雞腸』,我看中國字好像伏在白布上的蒼蠅,它們像受過訓練,自動排成一個方陣。」為要克服語言的障礙,馬禮遜必須找一位蒼蠅老師,教他看蒼蠅的肚皮。神為馬禮遜預備了中文老師叫容三德。為了有效地學習中文,他們每天去博物館抄寫<<中文四福音>>,幾個月時間,就全部抄寫完成。在抄寫的期間,馬禮遜發現不止四福音,裡面還有保羅書信和使徒行傳譯本。馬禮遜對中國靈魂的心越得熾熱。

 

  馬禮遜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,便把已完全記得的字帖燒掉。這樣做卻令容三德誤會,甚至令容三德幾乎不肯再教他中文,因為馬禮遜完全不曉得中國讀書人最忌「焚書」。他意識到中西文化的差異,但為了成就主工,他學習接受和包容。在1807年倫敦會按立馬禮遜為牧師。

 

  馬禮遜現在需要尋找往中國的船隻。當時有船隊直接來往英國和廣州,這船隊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主持。不過他們一直以來反對宣教士乘坐他們的船隻。他只好迫於無奈繞路,先去美國,再由美國出發去廣州。船主知道馬禮遜要往中國宣教,就向他潑冷水說:「馬禮遜先生,你真的期望自己能改革那中華大帝國崇拜偶像的陋習。」馬禮遜深知道開拓這屬靈的荒地實不容易,必定有許多障礙。馬禮遜沒有因為船主的說話而畏縮,反而更加相信神,他堅回答船主:「我不能,但我相信上帝能夠。」馬禮遜帶著堅定不移的信心,乘搭匯款號到美國,再乘搭三叉號由美國到廣州。

  


廣州外國商館

 

廣州十三行同文街

  船隻航行期間,不時遇上風雨交加,浪濤如山,船上的人不管是水手或乘客都憂心忡忡。除了海浪之苦,頭痛也令他苦上加苦。默想聖經就成為他最大的安慰。他雖然在痛苦中,但首先關心船上的人。他把握機會向他們傳福音,在每逢主日,舉行崇拜,向船員講道。他又加緊練習中文。當三叉號駛入珍珠港,馬禮遜雙腳真正踏足在廣州的土地上,心情十分雀躍,與此同時,他感觸良多,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。馬禮遜需要面對兩個問題: 第一是得著居留權,第二是找中國人學中文。當時,只有外商准許居留,而擁有廣州營商權只有荷蘭,英國和美國三個國家。雖然東印度公司從英國政府取得二十年在中國的獨家經營權,但他們連載馬禮遜來中國都不肯,更何況要收留他。荷蘭這個家對馬禮遜不認識,絶不會某然讓他居留。神卻感動美國人冒著犯法的危險暫將他收留在洋行裏。

   

  為著方便學習中文,他甘願屈就,住在工廠地窖裏,馬禮遜每天靠著微弱的光線學習。他節衣縮食,所有的金錢都花在聘請中文老師和購買中文書籍。雖然清政府下令中國人民不得教授洋人中文,違者處死。但有人為到金錢冒險,他們身上袋了毒藥,一旦被發現,就打算服毒自殺,免受牢獄之苦。然而馬禮遜卻相信上帝必看顧。他把握時間,每天伏案學習和翻譯。馬禮遜終於體力透支,病倒了,雖然人會倒下,但神絕不會,馬禮遜做不到的事情,神為他辦妥,從前在倫敦教他中文的容三德剛回到廣州,特意探望他,容三德受馬禮遜的毅力和熱誠感動,協助他從中國行商得到廣州居留權。得著居留權後,下一步是取得工作證明,這件事實在令馬禮遜十分苦惱,究竟怎樣得到工作呢? 在幾乎絶望的境況下,神卻施展祂的大能。英國洋行大班聘請馬禮遜著手編著一本華英字典。馬禮遜大大經歷神恩,不斷地感謝神。在1809年2月20日馬禮遜與瑪麗舉行婚禮。  

 

  當馬禮遜翻譯完畢,他趕緊拿著手稿去印刷。雖然清政府已有嚴令:「凡刻印中文基督教書籍必處死。」這印刷廠是由老闆蔡興一手操作。為了掩人耳目,他們將假書名糊在書本的封面上。當馬禮遜看著剛剛印好的<<使徒行書>>,開口唸著:「陡斐勒 余先言 耶穌始行訓諸情,以聖風 囑咐 所選使徒」。他不住感謝神,眼淚要奪眶而出。他把書分成數份,寄回英國。在印刷廠,馬禮遜認識了一個印刷工人蔡高,是蔡興的弟弟。他脾氣暴躁,朋友不多。有一天,他要求馬禮遜替他施行水禮,要做主的門徒。馬禮遜沒有立即答應。他要求蔡高真誠悔改,戒除以往的陋習,預備一篇得救見証,並要下定決心過神喜悅的生活。後來蔡高成為馬禮遜來華所得十位信徒的第一位。馬禮遜繼續加緊翻譯和印刷的工作,惟有聖道才可以永遠傳流和改變人心。翌年,路加福音,真道問答陸續面世。

馬禮遜和他的助手校對和印刷中文聖經。

 

  馬禮遜一再懇求倫敦會派同工來幫助,禱告7年後,他的夢想終於實現,米憐成為第二位來華的基督教宣教士。在1813年7月4日,他與妻子抵達澳門。可是天主教教士從中作梗,在總督面前毁謗他們,總督要求米憐牧師八日內離開澳門。但這樣無損米憐的決心,他偷渡去廣州,米憐夫人則在澳門逗留。

 

米憐牧師及其夫人(左)及米憐牧師(右)

 


馬禮遜編印華英字典

馬禮遜翻譯的聖經

  面對清政府嚴厲的打壓和天主教教士的攻擊,馬禮遜與米憐商討在華傳教的對策。為了宣揚天國福,音必須從文化教育入手,他們打算在爪哇,成立學校和印刷所,從長遠的方向宣揚福音。雖然中國福音之門不知何時才打開,但馬禮遜相信神愛中國3.5億的靈魂,祂有祂的方法打開這門。為了這個計劃,馬禮遜趕快加印二千本<<使徒行傳>>和<<路加福音>>,以及五千本<<真道問答>>,好讓米憐分發給中國僑民。數個月後,他們申請土地興建學校,獲得批准。他們在馬六甲申請土地興建學校獲得批准。他們訂下發展方案,包括辦差會,中文學校,印刷所和出版日報書刊等。馬禮遜開始向各外商籌款,而他本人捐獻最多。在1819年,馬禮遜已完成了新舊約聖經的翻譯工作。

 

       中國第一位華人牧師梁發

 

  不過,接著五年的宣教生活,可說是這位宣教勇士最痛苦的日子。清政府沒收他辛苦翻釋的手稿,連白蟻也加入戰團與他對抗,將曉幸收藏起來的手稿吃掉了一大半。但最痛苦的事莫過於三個同工離開。米憐,米憐的妻子和馬夫人相繼返回天家,只剩下馬禮遜一人孤單作戰。他在日記寫道:「九年前我兩夫婦歡迎米憐夫婦到澳門。如今,我們四人中的三人,皆不到四十歲就離世了。只留下我孤苦伶仃地獨自生存。然而主的旨意是好的。他們都是在福音的應許和盼望中去世。」無論如何,五年間,四人去了三人,無疑是馬禮遜最悽酸的日子。誰能安慰他呢?實在人的話不能幫助馬禮遜,唯有主的話,他從祈禱中得到上帝的呵護,「我每日祈禱三次,早午晚禱上帝每次呵護我數小時」。似乎剩下他一人,但神與他同在,當他感到筆杆沉重的時候,神執著他的手繼續翻譯和寫作。在1833年,馬在澳門的印刷所未停印之前,馬禮遜加緊寫作出版的工作,他出版了一本中文雜誌和四期福音雜誌。

 

  到1834年1月31日,東印度公司的船隊正式離華回英,結束二十年來與中國的交涉。為了能繼續留在中國,他答應作中文秘書兼翻釋官,馬禮遜自知身體不能負荷這重任,但他己立定心志,即使死,也要死在工場,最後他躺在床上對兒子說:「我父家裏有許多住處。」這是他離世前,剛剛好完成主日講章。他好像一位忠心的士兵,堅定留守在自己崗位上,直到最後一刻。馬禮遜病逝在廣州,遣體葬於澳門,從此永遠長居於中國國土。

        馬禮遜葬在澳門的墓碑。

 

參考書目:海恩波,「傳敎偉人馬禮遜 」,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