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比喻戴德生進入中國內地開拓,如同發掘既深又從未有人進去的礦洞,海班明就是那個拉住繩索的人。海班明是十九世紀末英國教會中著名的非神職人員之一。他在內地會服事20年中的18年作總幹事,期間為內地會成長的黃金時期。在他開始任職事有38位宣教士,在20年後退休時有630位宣教士。


(1829-1911)

雖然他從未踏足中華,卻深遠地影響中國福音事工。他負責面試和錄用數百個來華宣教士;他也身任《億萬華民》(China’s Millions)的主編,為英國基督徒帶來對中國屬靈需要和風俗文化的報導;她的妻子賀美戴德生的妹妹,她不但照顧自己和戴德生的兒女們17人,其中自己的兒女中有五個成為了來華宣教士。賀美培蘭路的家也成了年輕的宣教士在來華前的宿舍,因她的禱告和關懷鼓勵了無數的年輕宣教士。

 

第一部份:將己聖潔地奉獻給主

海班明(Benjamin Broomhall)出生於英國斯特福郡(Staffordshire),是八兄弟姊妹中的長子。他的父親海查爾是個敬虔的農夫,從農地奉獻給教會使用。他對兒女在屬靈上嚴格和勸勉,對社會充滿正義感,又是個讀書狂,這些都日後影響著海班明的為人。特別在農場中一個乳品製造女工韓斯貝西(Bessie Haines),為離鄉別井的年輕海班明,寫上如箴言的話提醒他:「世上的各樣事,都切不要信靠自己的所知……;看重你的聖經,當它是你最好的珍寶……;要嚴戒喝酒,厲避醉酒……」。


海班明到了約克郡邦滋力做裁縫學徒,其間他在教會講道中聽見:「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?」(列上18:21),而流淚悔改,心中悲痛。他在十九歲時認識了比他少三年的戴德生,從此經常與家來往,視戴德生的父母如親父母般,也認識了比他少六年的戴德生妹妹賀美

在1854年,海班明到了倫敦開始布品生意,因為首都許多上流人仕對服飾需求很大。然而,倫敦也有許多對少年人的陷阱,一句俗語說:「一個年輕人在倫敦街頭的首24小時,決定他將來在天堂或地獄。」有不少年青人在工餘後到夜總會或酒吧,但海班明幾乎每晚來到各大演講廳聽道,其中有著名的講員司布真(Charles Spurgeon)。他也參加了循道教會和基督教青年會,負責帶領查經討論,也得著在教會講道的資格。在每年的第一個星期天,他按照循道衛理的立約崇拜,鄭重地重申他與基督所立的約:「我不再屬於自己,乃是屬你。任你要我遇何事,讓我勞力,讓我受苦。或被你使用,或為你而被擱置一旁;或為你而居崇高,或為你而處卑微。或飽滿,或空乏;或擁有一切,或一無所有。我毫無保留,全心將一切都交給你,隨你喜歡任意支配。」通過重申立約使海班明內心常燃燒著對神聖潔的火燃。


在得著對方父母的同意下,海班明賀美來信交住。他們彼此談論追求屬靈的事,例如基督徒應否去戲院、飲酒、唱作樂嬉戲的歌,也分享向基督立約的內容。那時,戴德生已經赴華作宣教士,他也盼望海班明賀美一同作宣教士。但海班明在慎重考慮下,也通過密友的分柝中,他明白自己並不具備作宣教士的條件,他的長處在人際關係和公眾關係上而拒絕了

 


海明班妻子賀美

 

海明班全家福

在1859年,這對熱心愛主的年輕男女海班明賀美建立家庭。從1859-1871,他們生了七個孩子,幗德(女)、國祿(男)、艾蜜莉(女)、瑪莉露易絲(女)、恩波(男)、懿德(女)及愛麗絲(女)。賀美在生愛麗絲後,在異夢中遇見基督。自此她生活的樣子如同看見不能見的主,禱告像是與一位在場卻看不見的朋友對話。他們在倫敦近郊的地區開拓,在每星期主日崇拜後,他們帶著兒女們去佈道,背著沉甸甸的聖經、詩集和福音小冊子,步行好幾英里,更帶上藥物,對病人和醉漢之用。後來家子女在中國宣教時,發現這經驗極為有用。

 

 

在1860年,戴德生與他的妻瑪莉亞回國,得到家溫暖的接待,使他們在屬靈上和肉體上得著休息。在1865年,戴德生發表一書《中國的屬靈需要與權益》,其中藉統計向英國基督徒表明中國靈魂的需要:「如果所有的中國人列隊,以一日走30英里(步行速度)的速度經過,要花17年3個月之多。」那時,因著許多在往中國宣教的的差會制肘,戴德生決定創辦「內地會」(China Inland Mission)。內地會是信心差會,並不屬於某個大教會的宣教部,而是歡迎各教會有意宣教的人仕參與的。所以,內地會並不能從母教會的奉獻來維持會務,而是跨越宗派組織,藉信心來承辦的。戴德生在銀行以此為名開戶,並存入十英磅。這雖然是微小的一步,卻正如聖經所說,「不可藐視這日的事為小」。在禱告一年後,戴德生與家人,並16個新宣教士前往中國禾場。

 

第二部份:找到了人生使命,作內地會的總幹事

在1875年,此時已經46歲的海班明,加上諾爾(男)、安瑪莉(女)和文啟(男),共有十個兒女。但海班明的布品生意不佳,對於要養活一個大家庭的人來說是很負擔。那年,戴德生回國探望家,並帶著一個重要的提議給海班明賀美,就是為內地會承擔後勤的工作。當時內地會為新興的組織,成立約十年,極之需要班明的專長來料理差會各樣大小事務,又要為定期的雜誌《億萬華民》作編輯,將中國事工的資訊報給各教會和支持差會的人,向各教會牧者打交道,並處理年輕宣教士因來華而發生的家庭問題;而差會也需要賀美這樣的母親,協助年輕的宣教士候選人預備往遙遠的東方,也要協助照顧回國休假述職的宣教士。在20年前,海班明拒選了戴德生來華宣教的邀請,因為他的專長在於公關性質的工作。雖然海班明一直並不知道他的長處能在何處被使用,如今戴德生的提議實在是何等符合他所想,而賀美也一直因不能與親密的兄長來華宣教而感抱疚,這提議也實在是她對戴德生某種程度上的彌補。因此他們夫婦都答允了戴德生的提議。

 

家搬到培蘭路中國內地會總部居住。自此小孩子們的家庭失去了私人性,但他們與新來的宣教士玩遊戲,從中也得著祝福。賀美為了叫兄長戴德生和他第二任妻子珍尼能專心在華的事工,就替他們照顧七個兒女,戴存仁(男)、存義(男)、存愛(女)、存智(男)、存信(男)、存望(女),及一個義女,加上自己的兒女共十七人。賀美說,「如果珍尼是蒙召去中國,那我就是蒙召來照顧她的孩子。」雖然頓時有大量工作壓在肩上,賀美沒有忽略孩子的需要。她安排年長的孩子照顧年幼的,對於年紀最小的就更加以照顧。她時刻找時間與個別孩子在房間一同禱告,她會向主承認在教養這孩子時的過犯,也述說她認為這孩子需要學習的功課,從而部份禱告變成說教。她們在臥室中舉行簡化的崇拜和聖餐儀式,孩子拿起餅說:「我吃這餅,為的是記念基督為我死,並且心裏感恩。」喝杯時也是如此,在最後禱告中:「求主祝福父親的講道,祝福在老遠中國的德生舅舅和珍尼阿姨,保護他們……」通過在家庭裏的敬虔生活,家中十個孩子有五個,幗德國祿恩波懿德文啟家的存仁存義存愛存信,後來也繼承父母作中國的宣教士。

 

 

1875年海班明的加入後,為內地會和中國宣教事工的轉捩點。運作九年的內地會陷入低潮,宣教士在中國因文化震撼、關係緊張、孤單和疾病感到沮喪。而內地會的公眾形像不佳,被人貶稱「辮子差會」,因其宣教士穿唐裝,蓄長辮而名。有人以該會簡稱(CIM)戲笑為「constantly in motion」(動個不停),也有上議院議員稱戴德生為「無可救藥的白痴」,其團隊為「全是新手」。但因海班明的工作,以智慧掃除許多無知和誤解。海班明與循道會和聖公會素有聯繫,而浸禮會牧師邁爾(F. B. Meyer)也為其友。在一次聯會聚會中演說:「我們內地會與任何福音差會都懷著最強的同道情感,正如衛斯理所說,我們是所有人的朋友,無人的敵人。」

 

 

海明班培蘭路的內地會總部的辦公室

 

 

班明對每筆對內地會的捐獻,無論多寡也作回謝信。當中使他最為感動的,是一個蘇格蘭寡婦說,「我可以不吃肉過日子,但異教徒不能沒有福音生活。」同場的一個人回應說,「我對上帝的奉獻也從來沒有少吃一塊羊排的程度。」,他就奉獻了五百磅給差會,其他在場的人也奉獻共兩千五百磅。此外,班明另一個職責是作雜誌《億萬華民》的主編。因為內地會並不屬任何宗派,所以他體會到一個原則,就是「每一期都要帶刀鋒」,悉心篩選文章,以求將中國宣教的實情表露出來。另一個原則是,「只宣揚成功」,藉此向在英國的支持者得知差會有所進展。在最後一版班明改稱為《遍傳福音》,極其暢銷,也送贈給維多利亞女王。往後學生志願運動的口號引用此,「遍傳福音,在這一代」。班明也為到回國的戴德生安排一連串到各教會講道和分享,從而得著信徒慷慨的奉獻。另外,班明的信件多叫人激勵和祝福,其中司布真牧師在受攻擊時,感到如同大衛在洗革拉將要死亡,卻因收到班明的信而感到暢快。

 

第三部份:興起接宣教之棒的新一代

與此同時,神使用慕迪(D.L. Moody)於1873年在英國約兩年的巡迴旅程,使許多青年信徒甦醒,紛紛加入宣教士的行列之中。班明負責面試、挑選、錄用和訓練來華的宣教士。在1875年,戴德生為到得著18位新宣教士禱告,結果有60個申請者。後來,得生更盼望中國每個省遍傳福音,就以得著70名新宣教士禱告,結果有許多申請表寄來,其中有當時分別是22和21歲的幗德國祿。他們這麼年輕就有這樣的決志,叫賀美一則感到驕傲,一則感到難過。在隨後1885年,班明安排和統籌更為盛大的宣教士召募運動,由「劍橋七傑」所主領在全國國地演說。「劍橋七傑」:司米德章必成何斯德蓋士利杜西德杜明德施達德。原本內地會有「怪胎教會」之名,如今所召募得來的宣教士有如此高的學歷,使之在眾教會前大受尊重。

 

「劍橋七傑」之一的何斯德
後來成為第二任內地會總主任。

海班明長女海幗德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家之中的幗德國祿為最早來華宣教的。幗德來到山西太原服事許多被鴉片毒害的家庭,她回憶說,「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因食鴉片死了,而她的丈夫在旁目無表情。沒有甚麼讓我更體會魔鬼的權勢了。」後來她與劍橋七傑之一,又與席勝魔牧者同工的何斯德結婚。國祿與女宣教士麥麗絲結婚,後來國祿接掌了內地會司庫的工作,他善於理財,以及貨幣與滙率的換算。他在每季滙款給宣教士中寫上,「由於只有一筆小款可以寄出,第一個念頭是,能再多些就好了。這是主在本季恩待我們的。」恩波善於寫文章,在36年中他寫了超過20本書,三本泛論中國、七本傳記,包括倫敦會的馬禮遜和「基督將軍」馮玉祥、兩本關於拳亂、八本關於戴德生和內地會。幗德懿德向文盲的婦女們傳道,為了簡化基督教信仰,她們這樣教導:「大拇指:真神只有一位;食指:真神愛我們;中指:真神能赦罪;無名指:真神保平安;小指:真神最終領我到天家」。

 

在1900年,中國所發生了拳亂,有許多中國宣教士殉道,其中在太原的情況最為嚴重。當時戴德生正在瑞士養病,文啟聽見舅父的傷痛分享,彷彿聽見「馬其頓的聲音」而深受感動,決志前往中國宣教,代替離世的宣教士。海班明的孫兒女們,其中海寬愛海寬厚苪文詩、還有海文啟也作了來華宣教士。

 

海國祿麥麗絲攝於1890年。

 

海懿德

 


 

著名歷史家和作家的海恩波

海文啟醫師,為皇家外科醫師學會會員。

 

 

 

海班明一生除了幫助掙扎的內地會,由本來飽受批評和譏笑的組織,成長為著名前往中國宣教的組織外,他竭止非洲和美國的黑奴貿易,後來又協助結束英國中國輸出鴉片的貿易。為此,他擔任反奴協會的秘書,其後又作了反鴉片協會主編共16年,向社會揭露鴉片貿易對中國無可計算的傷害,遍及身體、精神及社會層面。在他過身前一陣子,政府宣佈鴉片貿易兩年半內全面禁止。海班明於1911年離世歸主,享年81歲。海班明成就了如此偉大事工,卻甚少為人所熟識。他的心願是把差事做好,但不被注意,正如一首詩歌所言:「願人皆不念導管,惟獨祂是瞻。」

 

 

參考書目:柯喜樂著 「聖愛的火焰 : 中國宣教史上的海家班」(2006), 基督教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