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 馬可福音 第11課 鄧希恆牧者
經文 / 馬可福音 7:1-37 金句 / 馬可福音 7:20
那才能污穢人
「又說:『從人裏面出來的,那才能污穢人;」
今日經文的開始,講述猶太人的宗教領袖誹難耶穌的門徒不洗手便吃飯,耶穌就教訓他們說,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,從人心裏發出的那才能污穢人。只有人心的改變,才能帶來真正的潔淨,使人能夠親近 神,享受內心的平安和愛的滿足。祈求主祝福我們通過今日的信息,學習耶穌來乃是為了讓所有人能夠從心裡榮耀和敬拜 神,求主幫助我們現在於聖潔的 神面前謙卑地省察自己的內心,我們能夠經歷耶穌寶血的潔淨,更新領受 神的愛和內心的滿足。
I. 潔淨的心(1-23)
請看第1節:「有法利賽人,和幾個文士,從耶路撒冷來,到耶穌那裏聚集。」法利賽這個字,有分別的意思,在舊約時代,法利賽人為了愛 神,謙卑地潔淨自己的內心,從世俗的世界中分別出來,盼望成為聖潔。然而在耶穌時代,法利賽人指那些注重在人前遵守律法儀文,自命自己與其他人有所分別的宗教領袖。至於文士,是當時以抄寫和教授律法為專職的人,他們大多出自法利賽人。
他們為何到耶穌那裏聚集呢?宗教領袖是因為聽見門徒在傳道旅行中發生了興旺生命的工作,還有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眾人的事,他們因而嫉妒和感到危機,恐怕猶太人全都轉向跟從耶穌,叫他們失去作宗教領袖的權力。故此他們打發了調查團,走遠路從耶路撒冷來到耶穌所在的加利利。調查團的目光非常凌厲,好像審計人員留心地察看耶穌的一舉一動,可惜在耶穌身上就找不到任何的瑕疪。
請看第2節:「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俗手,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。」不過他們從門徒當中得著證據,有人曾用俗手吃飯。「俗手」指未遵照宗教潔淨禮儀洗過的手。因為馬可福音書是寫給外邦人看的,所以馬可繼續解釋為何沒有洗手吃飯不單是個人衛生的問題。
請看第3節:「(原來法利賽人和猶太人,都拘守古人的遺傳,若不仔細洗手,就不喫飯;」原文「拘守」,有用力拿住的意思。「古人的遺傳」,指歷來以來,有名的律法師對摩西律法的詮釋;當人有機會聽那些有名的律法師講道,都會特別留心,將他們的講解內容記在腦中。這些都以口傳方式保存下來,且為法利賽人在形式上所遵守的。按出30:19摩西律法的規定,祭司進聖所供職前必須洗手洗腳。而歷代口頭相傳的規定,將舊約對祭司的吩咐擴大範圍至一般百姓的生活細節。為免人在日常生活中無意摸過不潔的東西,如不潔的動物、死畜或死人,所以規定在吃飯前必須洗手。因此猶太人主張洗手叫食物成聖,而歷代的律法教師常說:『聖民(以色列人)要住聖地(迦南),說聖言(希伯來話),吃聖潔的食物 (洗手吃飯)。』經文說:「若不仔細洗手,就不喫飯」,『仔細洗手』意即將手浸在水裏直到手腕。
或許當時的法利賽人想通過建立更多潔淨的新規矩,來創造自己事業的功績。法利賽人歷代以來所拘守的洗禮,除了洗手,也有洗澡和洗物件。請看第4節:「從市上來,若不洗浴,也不喫飯,還有好些別的規矩,他們歷代拘守,就是洗杯、罐、銅器等物。)」
請看第5節:「法利賽人和文士問祂說:『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遺傳,用俗手喫飯呢?』」在當時嚴格的宗教社會裡,門徒怎麼敢這麼做呢?這是因為他們在耶穌裡嚐到了真正的自由。耶穌說: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,享受過真自由的人,知道自己不需要被真理以外的東西捆綁,因為有耶穌在內心就是一切。
耶穌怎樣以真理回應宗教領袖的攻擊?請看第6節:「耶穌說:『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豫言,是不錯的,如經上說: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,心卻遠離我。」「假冒為善之人」這詞,源於當時的專業演員,在舞臺上常戴著假面具說話。好的演員遵循劇本演活每個角色,但這並不是他們真實的自己。耶穌引自賽29:13說:「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豫言,是不錯的,如經上說: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,心卻遠離我。」假冒為善的信徒的特徵,乃是有敬拜神的外表,卻沒有敬拜神的實際。他們只用嘴唇敬奉神,心裏卻不尊敬神。他們在會堂裡用嘴唇讚美神,但回到家卻抱怨並說別人的壞話。因為他們活在人面前,而不是活在神面前。他們尋求人的稱讚和承認,而不是神的喜悅和愛。基督徒的生活不能只用嘴唇來過,而必須發自內心。神真的希望我們向祂敞開心門,全心全意地愛祂、事奉祂。
箴言4:23說: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。」心,是生命和人生的中心。在挪亞的時代,當神看見人心終日所思所想盡都是惡時, 神就為創造人類感到悲傷和後悔(創6:5)。如果一個人的心與神不正,即使他努力地服侍宗教活動,也不能討神喜悅,內心沒有恩典、愛和喜樂,因此有人說假善比真壞更壞。
請看第7-9節:「他們將人的吩咐,當作道理教導人,所以拜我也是枉然。”你們是離棄神的誡命,拘守人的遺傳。』又說:『你們誠然是廢棄神的誡命,要守自己的遺傳。」他們因『將人的吩咐,當作道理教導人』(7),人的吩咐就高過了神的誡命,因著人的遺傳離棄神的誡命。宗教領袖以人的見解代替了 神的啟示; 叫信徒所在意的,不是 神怎麼說,乃是人怎麼說。 耶穌說沒有用心靈和誠實的敬拜,「拜我也是枉然」。
神是個靈,所以敬拜 神的,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(約4:24)。主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(來1:3),也住在我們的裏面(弗3:17);所以我們當關心的,乃是內心裏面的實際情形如何(羅2:28-29)。
請看第10節:「摩西說:“當孝敬父母。”又說:“咒罵父母的,必治死他。”」「當孝敬父母」:是十誡中人際關係的第一條;子女的生命來自父母,表明 神是我們生命的來源。 神的本意是要我們藉孝敬父母來尊敬 神。敬畏 神的,就必孝敬父母。咒罵父母的人,表明他們和 神的關係出了問題。
請看第11-12節:「你們倒說,人若對父母說:“我所當奉給你的,已經作了各耳板(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)。”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;」「各耳板」:是將財物作一種許願式的奉獻,起源於耶弗他的許願(士11:29-40)。凡經擁有者指定為『各耳板』的財物,別人就沒有權利動用。然而實際上,當時的人並不使用這筆錢在宗教的用途上,反而隨自己的心意,最後仍歸自己享用。因此,『各耳板』的誓詞,變成了一種的手段,讓作兒女的可以逃避律法上明定對父母應盡的責任。
請看第13節:「這就是你們承接遺傳,廢了神的道;你們還作許多這樣的事。』」主耶穌說他們是『承接遺傳,廢了神的道』,他們用一個聖經教訓(不可違背誓言),來廢掉另一個聖經教訓(要孝敬父母)。他的錯誤在於只斟酌一段經文的字句,而忽略了全部聖經的精神。 神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,不是憑著字句,乃是憑著聖靈;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,聖靈是叫人活(林後3:6)。
耶穌教導什麼有關叫人污穢和潔淨的新標準?請看第14-16節:「耶穌又叫眾人來,對他們說:『你們都要聽我的話,也要明白;從外面進去的,不能污穢人,惟有從裏面出來的,乃能污穢人。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。』」「從外面進去的」指食物(19);『不能污穢人』意即不能使人成為不潔的(徒11:8),不能『分別為聖』(約17:19)。那麼,有什麼叫人污穢呢?「惟有從裏面出來的,乃能污穢人」,『從裏面出來的』指從人心裏發出來的意念(21-22)。
法利賽人和文士原來是藉「洗手」來談論潔淨不潔淨的問題(2),現在耶穌教導有關叫人污穢和潔淨的新標準。一切不潔的真正本源來自人的裏面,是心的問題,而不是手的問題。在屬天國度的生活裏,污穢不是外面的,乃是裏面的;不是物質的,乃是心靈的。
耶穌離開眾人,進了屋子,門徒就問祂這比喻的意思(17)。請看第18-19節:「耶穌對他們說:『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麼?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,不能污穢人;因為不是入他的心,乃是入他的肚腹,又落到茅廁裏。這是說,各樣的食物,都是潔淨的。』」這是說,食物不能污穢人。
請看第20節:「又說:『從人裏面出來的,那才能污穢人;」「那才能污穢人」:『那』字在原文是強調的語氣。主的眼光不在物質的事上,乃在『那』污穢人的。
請看第21-23節:「因為從裏面,就是從人心裏,發出惡念、苟合、偷盜、兇殺、姦淫、貪婪、邪惡、詭詐、淫蕩、嫉妒、謗讟、驕傲、狂妄;這一切的惡,都是從裏面出來,且能污穢人。』」「發出」:在原文含有源源不斷地發出來的意思。耶17:9說:人心比萬物都詭詐,壞到極處;人各種的邪惡,都是因著人心敗壞。惡心產生惡念,而惡念則產生惡行。
人的心充滿邪惡,發出惡毒的情緒、 意念、言語和行為。人的心充滿淫亂,晝夜思想淫亂的事;人的心充滿貪婪,就算在比別人更好的環境中也沒有喜樂和感謝,只會埋怨。相反,內心潔淨的人,就算在困難中,也不被黑暗遮蓋,仍然裏頭充滿著生命和光,在任何情況也湧流出對 神的感謝、喜樂和自由,能夠在酷熱和世俗的洪流中逆流而上,如鷹展翅上騰,向屬天的高處行。人的心好像花園,不關心和定時打理的就會生雜草,有害蟲和毒蛇寄生。可惜現今的人,不關心自己的心潔淨與否。
內心隱藏著埋怨,不信,情慾,貪心和隱藏污穢的我們,可以怎樣更新地叫自己靈魂潔淨呢?感謝主賜給我們主耶穌,我們今天可以坦然無懼來到祢的施恩寶座前,得著祢從十字架上流出來的寶血。希伯來書9:14宣告:「何況基督藉著永遠的靈,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 神,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,除去你們的死行,使你們事奉那永生 神嗎?」基督的血就是 神兒子的血,其恩典和寶貴是超乎我們所能理解的。這血,有著莫大的權柄和大能。信徒惟有時常取用主的血,才能把心洗淨,這是我們阻遏惡念和惡行的根本辦法。
當我們依靠基督的寶血來到神面前時, 神看到基督的血時,祂就接受我們為祂聖潔的兒女。我們怎樣才能得著基督的寶血呢?約翰一書 1:7-9 說:「我們若在光明中行,如同 神在光明中,就彼此相交,他兒子耶穌的血也洗淨我們一切的罪。我們若說自己無罪,便是自欺,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。我們若認自己的罪, 神是信實的,是公義的,必要赦免我們的罪,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。」神也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,成為聖潔,可以獻給自己,作個榮耀的教會,毫無玷污、皺紋等類的病,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。(弗五26-27)
II. 主的救恩足夠我們所用 (24-37)
請看第24節:「耶穌從那裏起身,往推羅、西頓的境內去;進了一家,不願意人知道,卻隱藏不住。」耶穌從革尼撒勒地方(6:53)起身,往推羅、西頓的境內去。「推羅、西頓的境內」,是外邦人之地, 雖然在舊約時代那裏是被神咒詛之地(賽23章;珥3:4),但耶穌要將咒詛轉為祝福,相反寶貴那裏是當時遠離宗教勢力範圍的環境。道成肉身的基督,盛載著一個接一個豐盛的恩典,所以常常滿溢出來,耶穌不願意顯揚自己,卻隱藏不住。
請看第25-26節:「當下有一個婦人,她的小女兒被污鬼附著,聽見耶穌的事,就來俯伏在祂腳前。這婦人是希利尼人,屬敘利非尼基族。她求耶穌趕出那鬼,離開她的女兒。」敘利非尼基婦人因為小女兒被污鬼附著,內心破碎,顯出真正的謙卑。當耶穌看見她的信心時,有什麼回應呢?
請看第27節:「耶穌對她說:『讓兒女們先喫飽;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。』」古時猶太人稱外邦人為『狗』,原屬一種蔑視的稱呼。可能身旁的門徒,聽見耶穌口中竟然說出這樣世俗的用字,也心裏震驚。然而按照原文,『狗』是指家中飼養的小狗,為家人的寵物,小孩子的玩伴,很多愛寵物的人稱狗為毛孩子,看狗是家庭的一分子。當人謙卑和仔細思想耶穌這句說話,便知道主想表示:狗是與主人有關係的;主人必負上餧養牠的責任;只不過兒女在桌上先吃,之後小狗吃桌下的而已。「讓兒女們先喫飽」的意思是主的救恩雖沒有限制,卻有先後的次序;先是猶太人,後是外邦人(羅1:16)。
「兒女」:指着猶太人,特別指着『以色列家迷失的羊』(太15:24);「狗」豫表外邦人。「兒女的餅」:豫表主是神兒女『生命的糧』(約6:35);主耶穌來到地上,乃是那從天上降下來的『餅』,要使所有人因吃祂而得以活(約6:51)。
請看第28節:「婦人回答說:『主阿,不錯;但是狗在桌子底下,也喫孩子們的碎渣兒。』」禱告得著答應的條件是基於主說過或聖經裏的話來禱告。婦人抓住主的話──『狗』,謙卑地承認她自己的身分不過是一隻狗,然而又勇敢地宣稱狗是屬於主人的,牠有權吃主人兒女所不要了的碎餅。此時,耶穌因猶太人的棄絕,而退到推羅、西頓的境內(21),所以祂有如從桌子上掉下來的『碎渣兒』。
我們這些外邦信徒,原來在神面前的地位也都如狗,是不配蒙恩的,但主豐滿的恩典,已從猶太流到外邦,如同碎渣兒從桌上掉下來,使我們也有蒙恩的機會!主的恩典足夠我們所用,叫我們得重生,並且得的更豐盛。
請看第29節:「耶穌對她說:『因這句話,你回去罷;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。』」「因這句話」:就是她甘心站在狗的地位上求碎渣兒的話。可見我們禱告的言詞相當重要神不單是看重我們的信心,神也看重我們的話語。神固然看透我們的肺腑心腸,知道我們所求的是甚麼,但祂喜歡我們將它說出來。讓我們在服侍今年夏令營的時候,也藉著禱告的話摸著主的心意。
請看第30節:「她就回家去,見小孩子在床上,鬼已經出去了。」對主的話有信心,就必親眼看見主話的果效。婦人見小孩子在床上,鬼已經出去了。」鬼一出去,人就都安息了。就是這樣,敘利非尼基婦人的女兒得以脫離鬼附,豫表主耶穌因被猶太人棄絕,轉向外邦人,使外邦信徒得蒙救恩(羅11:11)。
耶穌又離了推羅的境界,經過西頓,就從低加波利境內來到加利利海(31),就是從前祂趕逐群鬼的格拉森人的地方(5:1-17)。請看第32節:「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,來見耶穌,求祂按手在他身上。」這個人既聾又啞,自己聽不見主的話,也不能開口求主。俗話說:『十聾九啞』,意即口啞通常是因為耳聾而引起。但人的耳朵若是開啟的,便能聆聽主的話語,我們的舌頭也必會舒展,能祈禱、讚美、和為主作見證。
請看第33節:「耶穌領他離開眾人,到一邊去,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,吐唾沫抹他的舌頭」耶穌領到一邊去」,使他不受眾人的攪擾,叫他不看人,只看主。耶穌用指頭探他的耳朵」,先開通他的耳朵,使他能聽見主的話,又吐唾沫抹他的舌頭」,『唾沫』象徵主口裏所出的話。
請看第34節:「望天歎息,對他說:『以法大。』就是說,開了罷。」耶穌望天,表明父神是醫治權能的來源;『歎息』表明祂心靈深處的同情和憐憫。對他說:『以法大。』就是說,開了罷。請看第35節:「他的耳朵就開了,舌結也解了,說話也清楚了。」
耶穌囑咐眾人,不要告訴人;但祂越發囑咐,他們越發傳揚開了。眾人分外希奇,說:『祂所作的事都好,祂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,啞吧也叫他們說話。』」(36-37)「祂所作的事都好」真的,祂所作的事,都是好的;我們應當放心把自己和將來交給祂,因為祂所作在我們身上的,都是好的。
感謝主通過今天的信息 教導我們,那能污穢我們的,不是從外面進入,乃是從裏面出來的,所以我們每日要花心機洗淨污穢的心,好像每日都會洗手和洗澡一樣。我們要懇切常常親近主耶穌,依靠祂的寶血,悔改和洗淨內心,心更新而變化,即是在充滿很多事情和變化的 生活中,我們卻知道何謂神善良純存可喜悅的旨意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