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查經資源 主日信息 最新第I部崇拜信息
2020-11-29 下載 信息 (doc 格式) 列印文章

2020年 感恩節特別信息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1月29日 Angela Kim宣教士

經文 / 帖撒羅尼迦前書 5:12-18
金句 / 帖撒羅尼迦前書 5:18

凡事謝恩

「凡事謝恩;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


帖撒羅尼迦前書是使徒保羅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書信。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繼開拓腓立比後,在馬其頓建立的第二個教會。使徒行傳17章記載,保羅與同人在帖撒羅尼迦的會堂,一連三個安息日講道,許多虔誠的希臘人和貴婦懷著渴望的心聽了道,並接受了福音,但不信的猶太人招聚了些市井匪類,要拿保羅,他們就往庇哩亞去。此後,保羅多次計劃探訪帖撒羅尼迦,卻因撒但阻擋中不能成行(帖前2:17),為此他打發提摩太來帖撒羅尼迦教會。帖撒羅尼迦信徒很幼嫩,容易受攻擊或迷惑而失去信心和分散。然而,提摩太帶來好消息,帖撒羅尼迦教會能堅立在信仰上(帖前3:5,6),於是保羅喜樂地寫這封信鼓勵帖撒羅尼迦信徒。今天經文是帖撒羅尼迦前書的結束語,教導信徒要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屬靈領袖和眾人,又當怎樣為現實生活感恩。

請看第12,13節:「弟兄們,我們勸你們敬重那在你們中間勞苦的人,就是在主裏面治理你們、勸戒你們的。又因他們所做的工,用愛心格外尊重他們。你們也要彼此和睦。」保羅勸信徒要以三種態度待人接物。首先,對在教會中勞苦的人敬重,其次對基於主命令而治理教會的,要用愛心格外尊重,第三,對眾人要和睦。對於在教會勞苦服侍的人,如獻詩、財務或清潔等,我們可以視為理所當然的;對服侍教會方向的領袖,也可視為作牧者應份的。教會與地上公司很不同,上司掌管下屬的升遷和工作評核,所以沒有下屬敢公然得罪上司,但教會牧者沒有這樣的權柄,因而容易被人所輕視,不尊重,也漠視牧者屬靈的忠告。例如,牧者勸戒人為某樣罪惡悔改,或邀請她一同分享所感或到校園傳道,如果是屬地上司,下屬不能說不好,一定要搞掂,但屬靈的羊卻以牧人的說話為負擔而輕忽地拒絕。帖撒羅尼迦教會的牧者因為猶太人迫逼而離開,失去了領袖和方向,屬世邪蕩和悖逆的價值觀滲透到教會裏。人容易基於屬世的價值觀不敬重牧者的職份。

老師受學生敬重時,上課才有效率和秩序;教會領袖受人尊敬,教會才有秩序地敬拜 神和屬靈成長。尊敬是出於愛,並非一個特別的行動,而是一句感謝的說話。我們可以藉感激和微笑表達對他人的勞苦敬重。例如:感謝你的服侍和獻上,感謝你的詩歌和帶領,感謝花時間一同查經。

另一方面,年長的又要怎樣對待他人呢?請看第14節:「我們又勸弟兄們,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,勉勵灰心的人,扶助軟弱的人,也要向眾人忍耐。」「不守規矩的」英文為”idle”,就是指那些無所事事,好食懶做,不背十字架的人。「因我們聽說,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,甚麼工都不做,反倒專管閒事。」(帖後3:11) 他們主張主快回來,就甚麼工也不作。他們自命清高,認為自己很屬靈,不肯聽取任何人的說法。「灰心」英文為”timid”,就是懼怕和膽怯的人。他們因看見牧者保羅受逼迫而離開,內心因而萎縮。「軟弱」英文為”weak”,他們沒有力量與罪爭戰,也無力量承擔自己的工作。

保羅自身受逼迫,甚至有生命威脅,繼承的人也會受逼迫,容易忽略了教會中那些不守規矩的、灰心、軟弱的人,視為負擔。但保羅教導要「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,勉勵灰心的人,扶助軟弱的人,也要向眾人忍耐。」這如同父母警戒兒女,詳細解釋他們的問題,,以致他們能站立得穩;勉勵不是推他的背,而是在前頭拉著他行;扶助就是幫助他們不被世界洪流沖走。一個也不能少,牧者以愛心服侍,以 神的道扶持他,信心被建立。這就是恆久忍耐,幫助眾人。

在 神國裏,無論看來屬靈的人,或是看來不屬靈的人也是寶貴。羔羊因牧者的服侍得生命,牧者因者羔羊得著動力。詩班的獻唱是寶貴的,來到參加主日的人也是寶貴。會眾因傳道人的信息得生命,但即使傳道人信息多麼精彩有力,若沒有會眾以阿們回應,也如同自言自語般。故此,人是彼此倚靠的,無人能獨善地生活。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人,視他為可棄掉的。我們不能因為受傷而傷害別人。傷害人的事,即使有原因,也不能合理化。我們要學習彼此相愛,互相鼓勵,常常行善,那是我們遵行 神的旨意,建立教會。

請看第16-18節:「要常常喜樂,不住的禱告,凡事謝恩;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這裏記載生活蒙福的秘訣,只有相信耶穌基督的人才能領受的。「要常常喜樂,不住的禱告,凡事謝恩;」,意味著喜樂、祈禱和感恩是相聯的。只有我們喜樂才會祈禱,我們祈禱才能結出感恩的果子。

第一,常常喜樂(16)

我們的生活不但有叫人喜樂的事,更多是叫人哀傷、難過、尷尬、憂慮和受壓的。常常喜樂,也不表示我們不能哀傷哭泣,只是不能常常停留在哀傷情感而活。常常喜樂更在乎我們思想和生活的態度,不是純粹的情感;這不但表示人心情愉快,更要常常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種種事情。

許多人在困難前不知所措,如同小朋友只懂得扁咀,不高興,甚至怨恨和憤怒,最後絕望。沒有把握現在能做的事,因著埋怨和自暴自棄,失去使用現在寶貴的時間。然而,許多時 神在苦難中創造新事,通過叫人經歷流淚和痛苦的問題,把握那機會能遇見 神能成長,把握那時候來結果子。我們以消極的態度看現在,與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很不同。正如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,在他的短篇小說《三個問題》中,表達出,世上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現在,世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現在與你一起的人,世上最當務之急,就是現在向與你一起的人行善。

喜樂如同人生的燈。道路越黑暗,越要點亮人生的燈。在黑暗中行走非常可怕,點燈比走路更為要緊。有了燈,我們才能走下去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(箴17:22),喜樂使我們有見識,激發我們的勇氣。當人有了喜樂,就能禱告求賜下新的力量。有作宣教士的,因著面對宣教工作的困難與文化衝擊而精神患病。他內心恐懼不能繼續承擔宣教工作,亦有疏忽照顧同工的罪咎感。他禱告問 神,現在他需要甚麼?在禱告中他看見,最需要的是光明,而不是黑暗和哀哭,他應當喜樂並仰望 神。為此,他把人生最快樂時光的照片貼在牆上,每天看見快樂和燦爛微笑的自己,也堅定確信 神迄今為止所賜的恩典,能以積極的態度承擔使命。那喜樂的心使他克服最困難的時刻,被塑造為 神偉大的僕人。喜樂是我們克服黑暗和榮耀 神的起點。祈求 神賜我們信心,使我們能常常喜樂。

第二,不住的禱告(17)

不住的禱告就是不斷地依靠 神。有時情況變得更為糟糕,我們會放棄祈禱,不再尋求 神。「耶穌設一個比喻,是要人常常禱告,不可灰心。說:「某城裏有一個官,不懼怕 神,也不尊重世人。那城裏有個寡婦,常到他那裏,說:『我有一個對頭,求你給我伸冤。』他多日不准。後來心裏說:『我雖不懼怕 神,也不尊重世人,只因這寡婦煩擾我,我就給他伸冤吧,免得他常來纏磨我!』」」(路18:1-5);「 神的選民晝夜呼籲他,他縱然為他們忍了多時,豈不終久給他們伸冤嗎?」(路18:7) 有人認為自己所面對的問題太大,太絕望,並不容易禱告,但我們越是絕望,越是要祈求 神。若果我們遇到的不是絕望的事,靠己力也能解決,就不會禱告。我們內心越是充滿焦慮,我們越要在 神裏面尋找希望,更要依靠 神,靜默,觀看耶和華作工。 神必垂聽我們的祈求。

「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,相近的時候求告他。天怎樣高過地,照樣,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;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。」(賽55:6,9) 神的意念與我們不同。有人基於自己意思而懇切禱告 神,但 神沒有成就時,他沒有放棄,後來在禱告中他發現了問題不在於 神,而在於自己禱告基於私慾,因此,他改變了禱告方向,求 神不要成就我的意思,只要成就 神的意思。有人說,禱告以呼求開始,以聽到 神說話結束。不住的禱告就是在禱告中親近 神。當我們將人生交在 神手裏,就能勝過魔鬼。祈求 神幫助我們藉著不住的禱告,與 神相交,我們能明白 神的旨意,進入凡事謝恩的世界。

第三,凡事謝恩(18)

請看第18節:「凡事謝恩;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感恩是喜樂和禱告的果子。「凡事謝恩」意味著我們對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心懷感激。有人說:每天都是恩典和奇蹟。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日常生活沒有多大感覺,視為理所當然的,但當失去了,才意識到它是多麼寶貴,懂得珍惜。上星期我們能一起聚會,看見弟兄姊妹,才曉得靈修營,一同聚會,聽獻詩並非理所當然的。

有一個兒子遇上車禍受傷,他致電父親說:「爸爸,雖然我遇上了意外,但我沒有受傷,所以非常感恩。」父親對兒子說:「我比你更感恩,因為我沒有遇上任何交通意外,也沒有受傷,所以更加倍感恩。」當我們選擇感恩時,感恩題目沒有盡頭。馬丁路德說,幸福來自感恩之門,惡運來自抱怨之門;英國詩人以撒說: 神的住處有兩個,一個在 神的國,另一個在感恩的聖徒心裏。感謝是最好的抗癌藥和維生素,使我們心靈強健。雖然我們已經知道應當感恩,又知道抱怨叫情況更為糟糕,並不能解決問題。但為何我們仍然不感恩呢?這是因為我們背後有撒但的工作,破壞人與人的關係,亦都因為人的驕傲和自義,不能接受 神的旨意和主權。「凡事謝恩;因為這是 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。」我們若相信 神,順從 神,就要凡事謝恩。

約翰·克拉利克(John Kralik)是《365個謝謝你》一書的作者。他是洛杉磯最高法院的律師。他曾經生意失敗,與妻子離婚,與兒子的關係破裂,繼而因孤獨和沮喪患重病。在絕望中,他想起祖父小時候對他的訓練。祖父告訴他:「只有學會了欣賞自己所擁有的東西,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。」於是祖父給他一美元,當作者寫感謝信給祖父,祖父又給他另外一美元。因此,作者決定開始向人寫感謝信。首先,他向女兒的鋼琴老師寫了感謝信說:「感謝你準時來到。」第二次,他寫信感謝他的理髮師;第三次,作者向記起他名字,又為他沖咖啡的店員寫感謝信。後來,他想與兒子關係復和,本來想不到任何感謝題目,但想到兩年前兒子給他的禮物,他就寫信感謝兒子。在一次午餐中,兒子遞給作者一個裝有100美元的信封,說這是從父親借來的。為此,作者再次感謝信給兒子。如此重複地感謝,直到第365次感謝。在作者寫第365封感謝信時,他的辦公室再度繁榮起來,與兒子的關係也復和。《365個謝謝你》就是這些經歷的記錄。當我們感恩時,也會有奇妙的事在我們身上發生。

感恩節起源始於1620年乘坐五月花號,抵達美國的清教徒而來。他們為要尋求信仰自由,多次經歷死亡邊緣。他們在當地先建築一座教堂,繼而是學校,之後是自己的家。然而,在陌生和嚴寒,第一年,他們中間有一半人死於不適應氣候或感冒。倖存下的人因著印第安人的幫助而學習耕種,首次獲得收成。作領導的威廉‧布拉德福德建議:「雖然我們仍然感到焦慮,疾病使我們絕望,生活困難叫人痛苦,讓我們禁食,並一星期禱告。」他們開始禁食和祈禱,但過了兩天內心仍然沒有平靜。有一個農夫建議:「我們穿越大西洋時,失去了幾個朋友,但 神給了我們比我們預期更多的恩典。本來我們一無所獲,無所事事,但我們學著耕種,並得著收成。我們要停止禁食,卻要向 神祈禱和感謝。」首先,他們感謝 神一年的保守,其次,感謝 神寬恕了我們的罪惡,並賜與天國的盼望。第三,他們感謝 神賜下信仰和敬拜的自由;第四,感謝 神賜下日常飲食;最後,他們為家庭和個人帶來的恩惠而感謝。

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‧華盛頓,在1863年宣布感恩節,定為國家公眾假期,國家慶祝的節日。感恩節的意義在於,在極端困難中,人也積極尋求 神的恩典,築感恩的壇。感恩使美國成為了 神祝福世界的源頭。感恩不是因為環境順利,或是物質豐厚,而是曉得 神對信徒的旨意。信徒不是望著肉眼來見的現實,而是眼不見天國的祝福。我們以稱謝來榮耀 神,感謝使我們有力量和勇氣順從 神的旨意。

我們有何感恩題目呢?是否因為現實問題而失去感恩呢?祈求 神幫助我們以稱謝來榮耀 神,要常常喜樂,不住的禱告,凡事謝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