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 馬可福音 第15課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7月22日 岑國榮牧者

經文 / 馬可福音 8:1-26
金句 / 馬可福音 8:21

你們還是不明白嗎

「耶穌說:你們還是不明白嗎?」


今日的經文記述了耶穌以七個餅和幾條魚餵飽四千人的神蹟。表面看來,這神蹟與馬可福音6章裏五餅二魚的神蹟十分相似,叫人容易感到我已經讀過,再沒有甚麼可以學習的地方。但正如一句拉丁諺語所說:「重複是學習之母。」耶穌通過重複以微少的餅和魚餵飽很多人的神蹟,要教導門徒耶穌是誰和耶穌的內心;但門徒卻仍然未學習到耶穌想要他們學習的,耶穌就藉著叫門徒記起以往信心的經歷,又以責備的說話,使他們明白過來。祈求主通過本段經文,打開我們屬靈的眼睛,使我們真知道耶穌,也可以效法耶穌的內心世界。

 

I.憐憫眾人的耶穌 (1-10)

請看第8章1節。之前耶穌離開推羅西頓,來到低加波里加利利海;這時候,又有許多人聚集到耶穌那裏。很可能,之前被群鬼附著的格拉森人得改變後,竭力地走遍低加波里傳揚耶穌,以至有很多人來到耶穌那裏。從第2節看來,他們同耶穌在野地已經有三日,起初帶來的食物都已經吃光。何解他們與耶穌同在三天之久,甚至連飯都忘記吃呢?從前孔子國欣賞音樂,因為太過陶醉,以至連吃肉也吃不出味道來。同樣,眾人來到耶穌那裏時,起初或許帶著沉重的人生問題來到,就好像那些來尋找社工的問題少年一樣,但通過三日細聽耶穌生命的說話,內心的鬱結被耶穌解開,感到如釋重負的輕省,他們便不想再離開耶穌,三日不知餅味來。

跟上一次五餅二魚的事件不同,今次的神蹟是由耶穌主動向門徒說眾人的需要而開始的。或許門徒服侍眾人三天,已經太疲倦,又或者想以不變應萬變,不主動提出眾人的需要,可以避免被耶穌追問。耶穌於是怎樣向門徒說出祂向眾人的內心呢?請一起讀第2,3節:「我憐憫這眾人,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,也沒有吃的了。我若打發他們餓著回家,就必在路上困乏,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。」耶穌上一次行五餅二魚的神蹟時憐憫眾人,是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;今次耶穌憐憫眾人,是因為他們同耶穌一起三天,肉身感到飢餓,也因為其中有從像推羅西頓那樣的遠處來的人,耶穌擔心他們會因飢餓而在路上暈倒。就是這樣,耶穌的心常常都是憐憫,耶穌憐憫和關心我們一切靈魂和肉身的需要。我們容易以為,耶穌因為太屬靈,只是關心我們屬靈的問題,不理會我們現實的需要,但耶穌並不是這樣。耶穌也非常關心我們現實的問題,憐憫我們實際的需要;祂在每一日的生活裏與我們同在,供給我們所需要的,不但解決我們飢餓的問題,也醫治我們肉身的疾病和痛苦,憐憫因被鬼附而受苦的靈魂。我們所面對的物質的問題、健康的問題、學業的問題、工作的問題、婚姻的問題、兒女的問題,耶穌全都知道,也願意幫助我們。耶穌是我們永在的父,祂參與我們人生的問題和痛苦,也憐憫和幫助我們。

這樣,耶穌為何主動向門徒說出祂憐憫眾人的內心呢?這是因為耶穌盼望門徒學習耶穌的內心世界,參與餵飽眾人的工作,被栽培成為羊群的牧者。耶穌不是藐視屬靈上幼嫩的門徒,在神的工作上做one man band,而是相信門徒將來必可以成為 神的僕人,所以與他們商議餵飽眾人的大計,叫本來對眾人無關心的門徒成為有關心的人,自發地參與主的工作。有些人說,最出色的員工是那些明白老細心意的員工;同樣,最出色的牧者是那些明白主憐憫眾人的心腸的牧人。我們起初被主呼召作牧者時,也很想學習耶穌憐憫的心腸,所以勤力地為羔羊禱告,為他們預備查經資料,也積極傳福音和尋找羔羊。但牧者生活久了,若看見羔羊沒有按牧者的盼望成長,不順從甚至離開的話,憐憫羔羊的心腸容易變得冷淡起來;不是羔羊離開牧者,卻是牧者的心遠離羔羊。但主常常盼望的是我們以憐憫的心腸服侍羔羊,不單只每星期一次查經,也藉著關心他們,了解他們所遇見的困難和憂慮,憂羔羊之所憂,也將信心和異象種在他們心裏,鼓勵他們。為了恢復這樣憐憫的心腸,我們須要與耶穌深深聯合,藉著每日與耶穌相交,學習耶穌的內心。求主幫助我們常常記念和感謝耶穌向我的愛和犧牲,好叫我們擁有耶穌憐憫的心腸去服侍羊群。

今次門徒對耶穌說話的反應怎樣呢?請看第4節:「門徒回答說:在這野地,從哪裏能得餅,叫這些人吃飽呢?」門徒今次不是向耶穌抗議,而是作出積極的回答,有想叫眾人吃飽的意思,比上一次有明顯的進步;但門徒依然問「從哪裏」,這表示他們對於之前耶穌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事,似乎忘記得一乾二淨。或許在低加波里的野地,周圍連鄉村都沒有,連去買餅都不可能。門徒在這野地的現實面前再次變得消極,被命運主義的思想捆綁而變得無力;他們仍然未有信心和勇氣去挑戰現實的不可能;他們的眼光仍然不能仰望耶穌,只望著現實。

耶穌於是將甚麼方向賜給他們呢?請看第5節上:「耶穌問他們說:你們有多少餅?」耶穌將同樣的說話賜給門徒,吩咐他們尋找他們現在所擁有的東西,不要只望著野地的現實。耶穌的想法常常都很積極,在不可能的情況當中尋找可能,這是克服現實的困難、創造歷史的秘訣。在今年的國際聖經夏令營後,有參觀尼亞加拉大瀑布的行程,有幾位同工報名參加。這令我想起在47年前,Samuel Lee宣教士向當時貧窮的韓國大學生提出,要在十年後在尼亞加拉大瀑布舉行夏令營。但其實當時教會在美國還未有一個宣教士,那些聽見的學生為到這事懇切禱告,以至Samuel Lee宣教士都後悔起來,為他們開了一場名為「理想與現實」的講座;但這些學生卻沒有領受這講座,反而繼續為這禱告題目而禱告。結果,在十年後、即是1981年,在尼亞加拉大瀑布真的舉行了第一次夏令營,有超過四百人參加。當我們服侍 神的工作時,容易望著野地的現實而變得灰心和絕望;但對主擁有信心,憑信心挑戰的話,野地反而成為我們經歷信心的能力的好機會。

請看第5至9節。門徒順從耶穌的吩咐去尋找,就發現有七個餅,還有幾條小魚。他們把這些獻給耶穌,耶穌喜悅門徒的順從,祝了福,就擘開,叫門徒分給眾人。七個餅、幾條魚在耶穌手上時,發生了驚人的工作,叫四千人吃飽了;門徒收拾剩下的零碎,還有七筐子。耶穌用七餅幾魚餵飽四千人,用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,這似乎是用數學說不通的道理;但 神的工作沒有既定的程式,也不是靠人的計算而成就。耶穌是全能的創造主 神,我們需要的只是信心、和獻上所有的順從,那時主必使用,成就叫很多人得生命的工作。

 

II.訓練門徒歷史觀的耶穌 (11-26)

耶穌之後和門徒坐船,來到大瑪努他境內。這時候,法利賽人來要求耶穌甚麼呢?請看第11節:「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,求祂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,想要試探祂。」法利賽人求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,這到底是甚麼神蹟呢?是否像舊約時代 神從天上降下嗎哪呢?抑或好像大衛高柏飛那樣穿越長城?耶穌一直行許多神蹟,目的是為了使人相信祂是 神的兒子和基督 (約20:31);但法利賽人求神蹟的動機,不是為了相信耶穌,而是想要試探耶穌。

請看第12節:「耶穌心裏深深地歎息,說: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?我實在告訴你們: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!」耶穌為到他們只求神蹟的信仰深深地歎息。耶穌一直行了許多神蹟:醫治癱子、痲瘋病人、一隻手枯乾的人,平靜暴風,趕出格拉森人身上的群鬼,醫治患十二年血漏病的婦人,叫睚魯死了的女兒復活,醫治敘利腓尼基婦人被鬼附的女兒、耳聾舌結的人。即使只是記念耶穌的一件神蹟,已經足以叫人相信耶穌是基督。但法利賽人仍然求更多的神蹟,這是出於他們的貪心和私慾。耶穌為到他們的不信和剛硬的內心而憂愁難過,沒有再給他們神蹟看,就離開他們,又上船往海那邊去。

請看第14節。耶穌和門徒坐船時,門徒忽然想起,他們忘記帶之前收拾回來那七筐子的餅;在船上只得一個餅,門徒你眼望我眼,今次真是「十二支公、齊齊吃西北風」。正當門徒為到下一餐無著落而憂慮時,耶穌將甚麼警戒的說話給他們呢?請看第15節:「耶穌囑咐他們說:你們要謹慎,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。」眾所周知,酵只需要一點點,便能將整個麵團發起來;同樣,門徒若玷染法利賽人和希律的影響力,也能使他們的信仰迅速變質和腐化。在舊約聖經裏, 神也以酵來象徵從埃及所玷染的罪惡的影響力,吩咐以色列每年要守無酵節,除淨家中所有有酵之物 (出12:17),持守信仰的純潔。這樣,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,具體上指著甚麼呢?法利賽人是當時的宗教領袖,但他們只是遵守古人的遺傳,以「勤洗手」為信心生活的首要任務,卻沒有洗淨內心,裏面裝滿了貪心和放蕩。簡單來說,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和形式化的信仰。至於希律,雖然身為政治領袖,卻使橫手奪走兄弟的妻子,也殺害那責備他的罪的義人施洗約翰希律的酵就是淫亂和享樂。

表面看來,門徒常常和耶穌同在,似乎沒甚麼可能會中了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;但事實是,每個人裏頭都有罪惡的本性,門徒也會想效法法利賽人那樣,過形式化和表面的宗教生活,只是追求現實的祝福,卻以悔改、捨己和背十字架的說話為負擔;他們也可能一面鬧爆希律,一面卻暗暗想過像希律那樣放縱私慾的生活。今日的人本主義、世俗主義和以物質為中心的價值觀,也容易滲入信徒的內心和聚會裏,叫信徒過無十字架和無使命的信心生活。為了從法利賽人和希律的影響力中保護門徒,耶穌便將警誡的說話賜給他們。我們為了在這邪惡淫亂的時代裏,過無酵和純潔的信心生活,也要作出屬靈的掙扎,背起耶穌賜下的使命的十字架,效法耶穌憐憫和謙卑服侍人的牧者生活。哥林多前書5:6下,7節說:「豈不知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嗎?你們既是無酵的麵,應當把舊酵除淨,好使你們成為新團;因為我們逾越節的羔羊基督,已經被殺獻祭了。

但門徒怎樣理解耶穌的說話呢?請看第16節:「他們彼此議論說: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?」門徒和耶穌現在真的完全「不啱嘴形」。他們一聽見耶穌說酵,便立刻想到餅;他們誤會耶穌責備他們沒有帶之前餵飽四千人剩下的餅,又以為耶穌警戒他們即使沒有餅吃,也不要吃法利賽人和希律所給的餅。他們的心裏充滿的全部都是餅、餅和餅。這好像那些懇切想找工的人,若聽見耶穌說 神的工,便只聽到「工」這字一樣。門徒因為對餅和現實問題的憂慮,失去屬靈的理解能力,便不明白耶穌說話屬靈的含義。

耶穌怎樣責備這樣的門徒呢?請一起讀第17至21節:「耶穌看出來,就說: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?你們還不省悟,還不明白嗎?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?你們有眼睛,看不見嗎?有耳朵,聽不見嗎?也不記得嗎?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,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?他們說:十二個。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,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?他們說:七個。耶穌說:你們還是不明白嗎?」耶穌一直沒有這樣責備過門徒,但耶穌現在責備他們愚頑的心、看不見的眼睛、聽不見的耳朵、不明白的腦袋,為甚麼呢?這是因為門徒雖然親身經歷了耶穌以五個餅餵飽五千人、以七個餅餵飽四千人的大能的工作,如今卻完全忘記了,再次被現實的問題捆綁而不信和憂慮。 神是歷史的 神,耶穌盼望門徒擁有信心的歷史觀,就是記念祂在歷史中所行過的事,也記得祂在我們人生中所行過的每一件神蹟,從經驗中汲取教訓,以至可以確信這位過去曾經幫助我的 神,今日必幫助我,以後也必幫助我,引導我行走最美善的道路,如昔日一樣。

正所謂前車之鑑、後車之師,懂得從經驗中學習的人,可以好好地成長。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大衛庫伯(David Kolb)就提出體驗式學習的理論,他說人的學習分為四個階段,首先是具體和親身地去經驗,然後對所經驗的事物進行觀察和反省,繼而總結經驗所帶來的意義,最後是實踐和應用所學習的地方。但門徒即使對耶穌的神蹟有親身的體驗,卻沒有深深地反省,更莫說是總結和應用所經歷過的。為此耶穌將門徒所經歷過的神蹟,再一次提醒他們:「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,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籃子呢?」「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,你們收拾的零碎裝滿了多少筐子呢?」事實上,重複是學習的必要元素。為了學習一個生字,一個嬰孩需要重複學習一千次,一個幼兒需要重複五十次,一個小童至少也需要重複幾次。 神也使以色列在曠野受四十年、即是至少一萬日拾取嗎哪的訓練,使他們學會「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,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」的信心。當我們從經驗中學習時,便可以擁有信心,確信 神必會負責我的吃、喝、穿、家庭、兒女、羔羊、以至是將來一切。祈求主幫助我們擁有信心的歷史觀,以至我們可以過先求 神的國和 神的義的信心生活。

請看第22至26節。耶穌和門徒來到伯賽大,有人帶一個瞎子來,求耶穌摸他。耶穌怎樣醫治這瞎子呢?跟以往不同,耶穌並沒有一次過醫好瞎子的眼睛,而是吐唾沫在他的眼睛上,按手在他身上,問他說:「你看見甚麼了?」瞎子抬頭一看,就看見人好像樹木走來走去,視線模糊不清。之後耶穌又按手在他眼睛上,他定睛一看,眼睛就復了原,樣樣都看得清楚,本來走來走去的樹木有回人的樣子。耶穌為甚麼這樣逐步醫治瞎子呢?耶穌想到當時的門徒,他們受了耶穌的責備後,很可能陷在絕望和灰心裏,心想:「我們不過是無學識的鄉下人,梗係不明白啦;耶穌,我們會回去深切檢討的了。」然後想放棄門徒的生活。但耶穌藉著一步一步醫治瞎子,將新的盼望種在門徒心裏,就是雖然他們如今彷彿在屬靈上模糊的狀態,看耶穌像樹木一樣,不是那麼清楚知道耶穌,又對屬靈的世界半信半疑;但耶穌終必打開他們屬靈的眼睛,像帶領瞎子一樣,使他們真知道耶穌,看得清楚屬靈的世界。耶穌就是這樣以長久的盼望和忍耐,服侍屬靈上愚頑的門徒和我們。

總括來說,耶穌通過以七個餅餵飽四千人的神蹟,幫助我們學習耶穌憐憫眾人的心腸和對耶穌的信心;無論我們擁有的是七個、五個抑或半個餅,憑信心交在耶穌手中時,便可以成就創造歷史的工作。主盼望我們成為聖潔的新團,不要被形式化的信仰、和淫亂享樂的文化影響;更加盼望我們擁有信心的歷史觀,就是記念耶穌過去向我們所成就的工作和施予的恩典,從經驗中學習對耶穌真實的信心。祈求主幫助我們效法耶穌,實際上過憐憫羔羊的牧者生活,又祈求主祝福今年的夏令營,發生很多屬靈上瞎眼的靈魂得看見耶穌的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