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 腓立比書 第2課 11月10日 謝馬太牧者
經文 / 腓立比書 2:1-30 金句 / 腓立比書 2:5
以基督的心為心
「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。」
耶穌呼召人成為祂的門徒,也吩咐他們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。但怎樣的人才算是耶穌的門徒呢?答案就是那些跟隨並向祂學習的人。然而,信徒除有樣學樣,不僅好好效法耶穌服侍的生活、向父 神的祈禱、對聖經的熱愛、以及祂的道德標準外;更重要的,是認識和明白耶穌的內心。因此,信徒必須繼續以成長為耶穌的心作目標,直到擁有跟基督一樣的心。
I. 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(1-11)
-
腓立比信徒有著甚麼恩典呢?請看第1節:「所以,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,愛心有甚麼安慰,聖靈有甚麼交通,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…」在這裏,基督裏的勸勉尤指與主聯合而來的鼓勵,能向因被罪挫敗軟弱下來的人注入力量,叫士氣低沉的靈性再次復甦,在 神不變的盼望中重新站立。從愛心來的安慰意味從基督的愛而得的安慰。人皆需要安慰,特別置身於試煉患難的日子,可是從人的愛而得的安慰始終有限(太2:18);甚至有些時候,人本想安慰人,到頭來反令人更傷心和反感;惟有主的愛才撫平人受傷的心。這時候,不但克服叫靈魂受苦的人生問題,更能以主的愛來安慰別人。聖靈的交通則跟一般社交媒體和交友網站不同,「交通」原文是“fellowship”,即團契的意思。透過彼此坦誠分享和分擔屬靈的事,不論是訴說靈性的軟弱或過犯、感恩的事情、代禱的題目…。在這樣真摯、無隔閡的相交中,讓人看見聖靈在每個信徒身上的工作而發生感動;不但促進彼此間的友誼,更能互相扶持,一同成長。所謂慈悲憐憫,便是從十字架而來寬恕的愛,與及那份感同身受,以他人的痛苦為自己的心腸。
保羅提醒腓立比信徒在得蒙這些祝福以後,當進一步做甚麼呢?請看2節:「你們就要意念相同,愛心相同,有一樣的心思,有一樣的意念,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。」為叫教會合一,信徒須擁有相同的價值觀,所愛的對象相同,有著一樣的福音精神,與及一樣的目的和使命感。然而,這絕非要求每位信徒皆成為一式一樣的複製人,乃是說明團結不是自然而然、無需任何努力都可做到。惟每個人在不同性格、處事和想法中,卻都願意作出讓步,齊心協力帶著自我犧牲和奉獻態度,朝著共同目標邁進才能實現。教會會眾大多來自五湖四海,是由不同階層、文化、種族、年齡、教育、背景、過去…組成的大雜燴,而信徒也不過是罪人,並不完全。在腓立比教會建立初期,分別有食腦的中產女商人呂底亞;曾被巫鬼所附,終日靠偷呃拐騙卑下的女僕人;也有相信文化水平不高獄卒的妻子。究竟她們會形成勾心鬥角的三強鼎立敵對局面;還是三個女人一個墟,結合成強大而穩固的鐵三角陣容呢?無論如何,在(4:2)裏,保羅講述了當時腓立比教會一個嚴重的核心問題,就是兩位有能力的姊妹友阿蝶和循都基無法同心,由「同工」改變為「同攻」。(加5:15)說:「你們要謹慎,若相咬相吞,只怕要彼此消滅了。」(弗4:3)也說:「用和平彼此聯絡,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。」按這話,分裂只會造成雙輸。牧者保羅也表達他最大的喜樂便是教會合一,勝過一切。
為此,他提醒信徒該做和不該做的是甚麼呢?請看第3,4節:「凡事不可結黨,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;只要存心謙卑,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。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。」「結黨」就是搞小圈子或山頭主義來保衛、鞏固和擴張自身勢力,即不以大局為重,把一己私慾放於整體利益之上。換句話,便是不惜犧牲大我、完成小我。「貪圖虛浮的榮耀」則指人虛榮心作祟,只關心自己能否勝過別人成為第一,要贏得從人而來的聲望、稱讚和承認。但保羅說這些都是虛浮的,如同過眼雲烟,並不真實;因真正榮耀乃是 神所給予。保羅述說成就合一的兩大臺柱是甚麼呢?
第一, 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:
請再看第3節下:「只要存心謙卑,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。」謙卑的相反是驕傲,就是自視過高。驕傲也是大部份人的通病,使人的內心深處有著我強過你,瞧不起對方的心思,自我陶醉一番。假如偶爾看見別人在某方面顯出比自己優勝時,往往不是承認他戰鬥力強,而是更積極尋索彼方的缺點,「我比你苗條」、「我的頭髮多過你」、「我比你更屬靈」,然後暗爽一句:「Sorry, 我還是好你一點。」又當眼中一直認為弱雞的人,竟獲得更大的功績和成就,就難以接受和戥佢高興,更因嫉妒而生氣,破壞同工之間的器皿。曾有一則小故事,話說妖魔要試探一名聖人,但用盡酒色財氣仍無濟於事;便請大佬出馬,撒但向聖人說:「之前跟你搵食的仁兄,剛被委任為大主教。」聽完了,聖人便火燒心,甚至大鬧天宮,怒斥 神不公平。最後,撒但招積地說:「人幾乎能抵擋一切,卻敗在嫉妒同袍的勝利。」由此可見,要看和承認別人比自己強談何容易!
不過,保羅在(林前12:21-27)裏以身體作比喻,我們一起讀這段經文:「眼不能對手說:「我用不着你。」頭也不能對腳說:「我用不着你。」不但如此,身上肢體,人以為軟弱的,更是不可少的。身上肢體,我們看為不體面的,越發給它加上體面;不俊美的,越發得着俊美。我們俊美的肢體,自然用不着裝飾。但 神配搭這身子,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,免得身上分門別類,總要肢體彼此相顧。若一個肢體受苦,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;若一個肢體得榮耀,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,並且各自作肢體。」就是這樣,人的身體上有不同的肢體,每個肢體有不同功用和長處,是其它肢體無法取代。不但如此,每個肢體在其位置上按照本身用途被使用,而且尊重別的肢體,也以別的肢體為寶貴,沒有一個是無價值或可摒棄。所以,信徒若懷著謙卑的內心,存心謙卑時,可以看別人比自己強,相互尊重和欣賞,亦不必與人作出比較。
第二,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:
請看第4節:「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,也要顧別人的事。」保羅非要腓立比信徒多管閒事。這裏「自己的事」的原文是“your own interests”。在今日個人主義時代,人大多傾向只關心對自己有利益和感興趣的事。剛勝出大選的候任美國總統特朗普,其競選口號和政策正是「美國優先」“America First”。一幅由蘇斯博士所創作的漫畫。坐在中間穿上寫着「美國優先」的人,手執一本題為《阿道夫狼》(象徵希特拉)的書對身邊的孩子說:「…狼(代表納粹德國)把孩子們咬碎,並吐出骨頭…,但他們都是外國的孩子,所以真的無關係。」(即你死你事,與我無關,講完)兩個孩童隨即展露出錯愕的表情。有人話,「愛」的相反不是「恨」,而是「冷漠」。或許不少人會認為自己都顧唔掂,仲點樣顧別人?的確,顧念別人需要求人先放下顧自己的心思,為對方付出精神、時間和心力。但有句諺語說:「在我們把別人拉出困境之際,其實也是救自己脫離困境。」一次,某女子因意外痛失年幼女兒,她因此而傷心欲絕。後來聽見一把聲音說:「我知道妳很愛妳的女兒。但環顧四周還有很多小孩得不到父母的愛,何不將妳的愛給予他們呢?」自此,她投身照顧孤兒的工作,並開辦多間孤兒院。當她開始關心别人,為他人付出的同時,也治癒了自己。
現在,保羅教導腓立比信徒為了合一,必須從「心」出發。請一起讀第5節:「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。」就是要在心態上作轉變,進行換心工程;那麼,基督耶穌的心是怎樣呢?請一起讀第6-8節:「祂本有 神的形像,不以自己與 神同等為強奪的,反倒虛己,取了奴僕的形像,成為人的樣式。既有人的樣子,就自己卑微,存心順服,以至於死,且死在十字架上。」不久前,澳洲總理在任職交通部長期間,被揭發多次主動致電澳航CEO免費升級到商務艙。反映人一旦獲得權力,都物盡其用,更以權謀私。相反,當人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、不禮貌待遇,心想對方怎可以這樣藐視自己,便氣難下而「谷住谷住」;又或一直持守信心和所付出的沒有得著回報,跟別人比較時就想返回世界;與及感到一味滿足人的要求和犧牲太多,卻不被高舉,無法忍受就悖逆起來。人擁有很多或得著祝福時,可以感謝;不過,一旦失去或被迫捨棄,就生出不滿和反抗,立即判若兩人,要設法奪回認為是屬於自己和失去的,卻不願把私慾、驕傲,以至要得別人尊重的心撇下。但保羅指出這樣的內心並非真正謙卑。
雖然耶穌擁有 神的形像,卻從不堅持與 神同等的位分和待遇,甚至主動去放棄這些權利,從第一天以軟弱嬰孩的樣式在卑微的馬棚誕生,到最後連身上僅剩的裏衣也被兵丁拿走。「反倒虛己」的英文翻譯是“made himself nothing”(NIV)或“no reputation”(KJV),意即倒空自己,不追求任何聲譽。耶穌亦甘願居下,沒有以 神賦予的權力來榮耀自己或審判人,乃是服侍貧病飢餓的邊緣人和弱勢社群,又替門徒洗腳;在當時社會,奴僕正是沒有自己權利的人。而謙卑和順服也不能分割,真正的謙卑會為人帶來完全的順服;即使是看來比死更難受,以最羞恥的模樣死在十字架上,耶穌仍樂意遵從,將自己的意思死去,徹底承擔背起十字架來完成 神救贖萬民的旨意,絕非口服心不服。 神如何把虛己、卑微和順服的耶穌升高呢?請看第9-11節:「所以 神將祂升為至高,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,叫一切在天上的、地上的和地底下的,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,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,使榮耀歸與父 神。」這裏的「所以」指著耶穌先前的降卑和順服,所以 神將祂升為至高。藉此說明基督的尊榮是經降卑和順服而得,乃 神所賜。(來1:3)說:「祂是 神榮耀所發的光輝,是 神本體的真像,常用祂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。祂洗淨了人的罪,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。」照樣,所有跟隨主行走十字架道路的信徒也是透過捨己、謙卑和降服,至終要得著永恆榮耀的冠冕。
II. 作成你們得救的功夫 (12-30)
請一起讀第12節:「這樣看來,我親愛的弟兄,你們既是常順服的,不但我在你們那裏,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裏,更是順服的,就當恐懼戰兢,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。」在這裏,「作成你們得救的功夫」表示經歷重生的信徒需要按耶穌的形象成長,變得像耶穌。保羅賜下「作成你們得救的功夫」的同時,特別提及腓立比信徒一直常常過順服的生活,並囑咐他們要帶著恐懼戰兢的心。由此看來,作成得救的功夫要求人保持順服的態度,因這關係到永生永死,絕不能掉以輕心。然而,人即使決志效法耶穌,但要改變內心,也好比移植心藏般艱難,彷彿不可能。為此,保羅說甚麼呢?請看第13節:「因為你們立志行事,都是 神在你們心裏運行,為要成就祂的美意。」 神既把成長的志向放在信徒心裏,也必照祂的旨意成就。有時候, 神帶領信徒來到某些環境,碰見某些人,或落入苦難和試煉中。當人們遇到逆境時,腦海首先問的是“Why me…again?”但當迎接這是出於 神的主權和美意,為叫信徒內心成長,就能謙卑順服。
另外,保羅說:「凡所行的,都不要發怨言,起爭論。」(14)怨言指偷偷的不悅,爭論就是當面爭執、吵架。但姑勿論是怨言或爭論,皆表達人內心的不滿。這時候,信徒當默想 神的兒子耶穌,耶穌一點罪也沒有,卻為你我的罪釘死在十字架上,不但沒有絲毫抱怨,還為釘自己的人作了中保祈禱,求父 神赦免。藉此,信徒可以向世界顯為怎樣的人呢?請看第15,16節:「使你們無可指摘,誠實無偽,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,作 神無瑕疵的兒女。你們顯在這世代中,好像明光照耀,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,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,也沒有徒勞。」在彎曲悖謬的世代要行主的道往往會吃虧和受苦。然而世人看見聖徒常常謙卑順服,在任何境況下都不埋怨、不爭鬥,就承認他們無可指摘,誠實無偽,顯為 神無瑕疵的兒女和walking bible,是照耀世界黑暗的明光,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的人,叫身邊的人同得生命。保羅為何即使犧牲性命也是願意呢?請看第17,18節:「我以你們的信心為供獻的祭物,我若被澆奠在其上,也是喜樂,並且與你們眾人一同喜樂;你們也要照樣喜樂,並且與我一同喜樂。」「澆奠」象徵殉道。牧者保羅內心的渴望,如果羔羊信心成長,成為為主獻身的人,犧牲也是值得。牧者其中一個喜樂是看見通過自己的犧牲,羔羊成長成為獻身於主的人。「喜樂」在這兩節經文中四次出現,屬名副其實的「大四喜」。
在19-30節裏,保羅以兩個人板來演繹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的真人騷。保羅為更詳細了解腓立比教會,打發了靠得住的提摩太,他是保羅在第二次傳道旅行時所得的果子。十多年間,與保羅同心事奉 神。保羅形容他說:「別人都求自己的事,並不求耶穌基督的事。但你們知道提摩太的明證…」(21,22上)「明證」就是通過考試證明出來(非提交假學歷)。提摩太曾被保羅打發去哥林多(林前4:17)、帖撒羅尼迦(帖前3:2)、以弗所(提前1:3)和羅馬(提後4:13),他又一直與保羅一起為興旺福音勞苦,對保羅像兒子待父親一樣,「父子同心,其利斷金。」保羅也打發以巴弗提返腓立比教會。保羅稱以巴弗提為怎樣的人呢?請看第25節:「然而,我想必須打發以巴弗提到你們那裏去。他是我的兄弟,與我一同做工、一同當兵,是你們所差遣的,也是供給我需用的。」保羅稱他為好兄弟、好同工和好戰友。保羅以當兵來形容以巴弗提,凸顯他的服從、勇敢,充滿了爭戰精神。以巴弗提原本是腓立比教會打發來的,要將餽送帶給保羅;但為要安慰保羅前來的他,到了羅馬便患病。第27節寫著:「他實在是病了,幾乎要死…」人患病時顧惜自己生命,難以關心別人,甚至怨天尤人。以巴弗提卻不為自己的病難過,還渴望服侍保羅。自己幾乎要死還服侍和關心別人,這正是基督耶穌的心腸。請看第29,30節:「故此,你們要在主裏歡歡樂樂的接待他,而且要尊重這樣的人,因他為作基督的工夫,幾乎至死,不顧性命,要補足你們供給我的不及之處。」保羅打發他去時,請腓立比教會熱烈地迎接他,又說他們要敬重這樣的人。
通過今日信息,保羅教導我們教會和聖徒合一的重要,但這不能靠屬人能力做到。惟有當信徒從心裏學習基督的謙卑、犧牲和順服時可以成就。為此,祈求 神幫助我們遵從 神的帶領,不發怨言和起爭論,乃按照主的形象成長,成為成熟的僕人,作羊群的榜樣,有影響力的信徒,做成得救的功夫,像天上的明星一樣閃耀。
|